前 Pro 使用者眼中的 iPad mini 5,少即是多?初期小感。

算是之前那篇文章的後續
https://ishengplab.dev/ipadpro11-closebox/
2019年蘋果復活了非常意外的「Pro皮Air骨」的 iPad Air 三代、已經死了很多年的 iPad Mini,還有螢幕變大但是內在老舊的 10.2 吋 iPad。而 Air 和 mini 換上了新螢幕、A12 處理器、加了記憶體和 Apple Pencil 支援就拿出來賣了,也造就了在這一年以來我身旁的人比起選擇 iPad Pro,有更多人反而買了 iPad Air 這種有趣的現象。可見當中階機種已經很接近前一代 iPad Pro 10.5 的水準,願意花八千一萬升級到 Pro 11 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那個重點的獨佔功能已經逐漸消失。
扯遠了,有趣的就是在同一時期 iPad mini 睽違了四年終於改版了,這個大家以為已經變成類似 iPod touch 尷尬的存在還是有了更新的機會,確實讓喜愛小平板的小眾客群感到雀躍不已。
相同是 7.9 吋的螢幕,但是換上了更亮的螢幕、P3 廣色域面板。處理器從跟 iPhone 6 相同、卡到不行的 Apple A8 升級到了跟 iPhone XS 相同的 Apple A12。記憶體更是從 2GB 提升到 3GB 讓整體多工更舒適。而最殺手鐧的 Feature 果然還是 Apple Pencil 支援,在這樣一個7.9吋的螢幕上書寫,真的有一種在小筆記本或是手帳之類的東西在上面筆記的感覺。
而厭倦大螢幕的我在沒有得挑的情況之下就直接購入了 iPad mini,用了一整天感到驚為天人,早知道…在當年2012第一次購入 iPad 的時候,就不應該選 iPad 4代而選初代 iPad Mini,我的整個世界觀就這樣被顛覆了。
按照往例,果然還是來點開箱吧。
iPad開箱
這次我就直接週邊一次到位,有點懶得想東想西了,順便買買看官方的保護蓋用起來如何。
先來把 iPad mini 本體打開來,膠膜在 Apple Store 的時候就已經拆掉打開來檢查了
我這次購買的是 iPad mini WiFi 64GB 太空灰
根據我之前用 Pro 的經驗,其實不要放太多專案在裡面其實空間不會用得很滿(最吃空間的應該是 ProCreate),所以就沒有考慮加價升上 256GB了。希望下次標配就是 128GB 起跳。
油壓包裝,真的有夠難開。
打開來就能看到很熟悉的包裝方式,外加我為了把 iPad 包回去而貼歪的包裝紙。
盒裝內就是一個很經典的配件組合,說明書盒、充電器和 Lightning 線。
說明書盒裡面放了兩本根本沒人看的說明書還有大家最愛的蘋果貼紙,貼紙沒有隨著機器而有不同的顏色。(我記得沒錯的話現在已經有太空灰和銀色貼紙了?)
配件包含 10W 的充電器(對,不是12W)和一條 USB-A 對 Lightning 的充電線。
由於我已經有了 Anker 的 USB-C 對 Lightning 充電器外加兩條黑色原廠的 USB-A 對 Lightning 線所以就把這兩個東西收回盒子裡了。
平板本體,黑色面板有助於隱藏那個又醜又粗的邊框。
其實我滿希望這種經典款的 iPad 也能用像 iPhone SE 那種螢幕是黑的,殼是多色的設計,看起來比較 Modern 一些。
螢幕上的自拍鏡頭為 700 萬畫素,在開視訊會議比起以前那個 120 萬畫素是天與地的差別,光線感應器分別放在上分額頭的左右側邊邊處。
同樣叫做太空灰,但其實色澤是比 iPad Pro 來得更黑一些,但又沒有以前 mini 黑色版一樣純黑。
沒什麼路用的 800 萬畫素相機、音量鍵和電源鍵。
讓我瘋狂吐槽蘋果的硬體設計。
是 2020 居然恩賜了一個 3.5mm 的耳機孔,太感動了。
不過必須承認我覺得 AirPods 還是方便(儘管這一切都是販賣刻意製造的麻煩的解案的商業手法,廚師的陰謀),尤其是 iOS 14 / macOS Big Sur 加入了裝置自動切換的功能,就是一個方便到誇張的地步。
巴掌大的平板電腦真的很棒,可以輕易地塞進各種奇怪的地方。
來排排站,由左至右是 iPad Air 3代、iPad mini 5代、iPhone 11
是說 Pro 11 用習慣用 mini 初期會有一種視覺體積上的排斥感,但是就是因為那種大小讓我的整體使用舒服多了。而用習慣 mini 的我再回去用 Air 就讓我覺得 Air 真的是又大又重,超級難用的,一點「Air」的感覺也沒有。
10.2吋iPad、iPad Pro 11、 iPad Air 和 iPad mini,重量分別為483g、468g、437g、300g。
Apple Pencil 一代 開箱
很佩服 Pencil 一代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仍然屹立不搖於今天的 iPad 產品線,但說實在的我很希望這種設計不良醜陋的東西趕緊消失在地球表面上。
抽出來裡面就有說明書盒、還有筆本體。
說明書盒裡面抽出來令我非常意外的,居然有附備用筆頭。
而那個 Lightning 轉接頭就是讓大家能直接用 Lightning 幫筆充電的小道具,但是仍然無法掩飾一代筆充電是多麽智障的設計。
一代 Pencil,是亮面的設計,整體握起來比二代更長更重一些。
但是由於因為是亮面設計,整體觸感非常地滑,但也相對的比較不會藏污納垢。
雖然是磁力蓋的設計,有打開來過真的能理解為什麼一堆人會把蓋子搞丟。
iPad mini Smart Cover 開箱
我原本想要把錢省起來去買副廠保護殼(因為我以往都是這麼做的),但買貴的像 Zugu Case 功能與收納很強,但是超級無敵 bulky,完全違反了 mini 就是要輕巧的設計理念。買便宜的像是 ESR 的殼是比較輕薄,但還是附上了厚厚的殼,最終想一想還是多花一點錢買原廠的 Smart Cover 即可。
包裝上簡單的說明了兩種角度的擺放。功能很少但其實最基本的都夠用了。
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原廠的 Smart Cover,4、5代其實是通用的。但是買副廠保護殼完全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 5 代改了鏡頭的位置,所以買不合適的會很尷尬。
我買了衝浪藍的顏色。
表面材質很驚訝的居然不是像 iPhone 矽膠保護殼那種阻力超大的矽膠材質,而是摸起來非常滑順的廚具矽膠的觸感,我喜歡這個。
內側就是很普通的絨毛材質,我覺得應該還是很刮螢幕,定期還是要拆下來清潔。
側邊是磁力吸附,吸力大概是二代 Apple Pencil 的三倍強度。既然能夠把吸力做那麼強那 Pencil 2 用一個那麼弱的幹嘛,整天掉下來真的有夠煩的。
仔細看會發現邊邊的地方有很明顯的毛邊,不知道是沒清乾淨還是本來就這樣,有點可惜。
波,就吸上去了。
這樣子完全就是 iPad 保護殼結合輕薄與功能性的完整體,這部分也是相見恨晚。
蓋起來的樣子。
少即是多?有這麼厲害?
當初在購入這台以前我有四點猶豫的地方:
- 縮小的螢幕會不會劇烈影響 Pencil 在螢幕上的使用?
- 縮小的螢幕會不會導致部分應用程式或是多工使用困難?
- 從二代Pencil降級回一代會不會劇烈影響我的使用習慣?
- A12用起來會不會跟A12X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經由購買前在 Apple Store 的體驗以及回到家用了數個星期以後就覺得對我而言上面想像的猶豫點跟實際的使用上有所出入,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覺:
縮小的螢幕會不會劇烈影響 Pencil 在螢幕上的使用?
關於這點我的結論是 Yes and No。
Yes 的點在於螢幕上的東西雖然都等比例變小了,所以的確在於書寫以及作畫的空間確實明顯小很多。No 就是雖然變小,但是大多數的問題可以搭配一些系統功能,或是靠時間習慣來解決,所以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了。
使用 Notability 在書寫上手腕能放置的位置明顯縮小,不過其實 11 吋的 iPad Pro 也沒有辦法一直保持手腕放在螢幕上,所以久而久之也習慣了。在裸機狀態,其實 Mini 和 Pro 的厚度對於手部的異物感其實算很低,而 Mini 套 SmartCover 有比 Pro 那前後蓋的還要薄與舒適,除非套了其他的厚重保護殼。
總之寫字或繪圖用起來,使用體驗其實跟所有的 iPad 是差不多的。縮小的空間反而還會讓我們寫字的大小無意識的變大,所以當我們在做筆記的時候會習慣性地開大格線,在文字與圖的排版會更為細心(畢竟要在小空間發揮出最大效果)。因此 Pro 的筆記在 Mini 上看就有點字太小太密,但是 Mini 的筆記拿去 Pro 看就顯得舒適很多,很神奇。
縮小的螢幕會不會導致部分應用程式或是多工使用困難?
單螢幕工作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據我使用 XCode 寫 iOS 應用程式的經驗其實只是等比例放大縮小的關係,其實也不太會特別為 mini 進行特殊的處理。而本來 iOS 觸碰 friendly 的 UI/UX 設計就不會讓東西太密太難操控(好啦也是有例外),所以儘管東西縮小了但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操控性,用起來其實還是很棒。
但是在多工的時候就顯得很尷尬。iPad mini 可以使用所有的 iPadOS 多工功能,包含左右固定視窗,浮動視窗,視窗中視窗的多工等。尤其是繪圖時要搭配參考資料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開 1/3 給 reference,2/3 給 ProCreate 等,在 Pro 11 上就有點微微勉強的畫面空間,在 Mini 上就顯得過小的處境。建議盡可能多搭配放大縮小,或是浮動視窗會更好。
也就只有這個時候,會希望 Mini 也能像 Pro 一樣有全螢幕的設計,那個上下的額頭實在是太誇張太佔空間了。
從二代Pencil降級回一代會不會劇烈影響我的使用習慣?
其實這倒是還好,會有很明顯的降級感是在於那個很笨的充電方式,滑溜溜的筆桿,還有失去筆桿觸碰的功能。
滑溜溜的筆桿其實真的是令我滿頭痛的,我應該會去考慮買個套子或是貼的貼紙之類的解決這個問題。而筆桿觸碰這個超級好用的功能可說是令我非常的懷念,我到現在還是會無意識的碰筆身切換橡皮擦,不過其實就算了失去這個功能,從螢幕上點橡皮擦工具的時間跟碰筆身相去不遠,我想經由時間這個不習慣也會被解決吧?
A12用起來會不會跟A12X有很大的差距?
答案是不會,完全就是一個無感。
A12 再怎麼說也是蘋果的黑科技處理器之一,A12X 雖然跑分大概是兩倍多但是日常使用至今還是很難發揮那個強大核心帶來的優勢,不是跑 Render 和超吃重的遊戲其實對大家而言只是個數字差異而已。
唯一一個能提出來的 Mini 和 Pro 的效能差異最明顯的就是 ProCreate 的圖層堆疊數量吧(Pro 2020 可以疊 Mini 5 大概兩倍的圖層數量),但是這跟處理器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就算以記憶體來當切入點來看,使用 3GB 的 Mini 5 雖然比 4GB 的 Pro 2018 少了 1GB,但是軟體與多工切換完全感受不出差異,因為那些跑到後台的軟體大多時候都早就被系統給殺掉了。
因此上一篇文章有做一個結論就是至今大多數時候還是沒辦法體會 Pro 所帶來的效能優勢就是在指這件事。與其叫 iPad mini,當成 iPad Pro mini 我都覺得沒什麼問題。
值得一提的
便利性
我的超迷你斜揹包包可以輕鬆塞下 iPad mini,甚至可以硬塞入我部份褲子的口袋裡,我覺得對於不想要大台但是仍然想要那個平板空間帶來的便利性,我覺得這台真的很適合。
不要再唬爛什麼買 iPhone 11 Pro Max 就不再需要 iPad mini 的大螢幕了,光是螢幕的橫向空間讓上網、看Paper之類的更加舒適以外,以及 iPad only 的軟體支援(像是各類繪圖軟體等),用起來就是天差地遠。買了之後反而覺得現在手機做那麼大的尺寸結果沒什麼用處。
電子書閱讀
iPad 閱讀電子書是沒什麼問題,但是 Mini 最棒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用手抓住那個厚厚的額頭翻書閱讀,單手就能完成。其實我覺得這個尺寸才是看電子書最舒服的尺寸,我最近也在上頭讀完了兩本書。
喇叭
這台 iPad 的喇叭真的超級無敵虛的,聲音可說是破爛等級的。
不過其實要用聽音樂還是看影片什麼的大多數人應該會選擇接耳機吧,這個應該也是我用這台唯一的一個遺憾等級的缺點了。
小結
總而言之我一點也沒後悔從 Pro 降級到 Mini,更覺得我是升級變成了 iPad Pro mini。接下來我應該會更努力地使用它吧,其實我生活中使用 iPad 的頻率也大幅增加,也讓我比較有想要把這台帶出門的慾望,真的很不錯。
有想到什麼以後再回來補或是單獨寫一篇吧。
來等我 Mini 的 Paperlike 2 到貨,其實我已經等了兩個多星期了還沒收到,呵呵
謝謝您的閱讀。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您的 5下鼓掌 將會成為我寫作的動力。
點擊上方鼓掌,登入 LikeCoinID,點擊鼓掌5下,
使我獲得回饋且無須付費,轉化為寫作的助力。
您也可以留言、追蹤我,在未來期望也能夠有與您交流互動的機會。